每一份溫暖的教育,都從奇妙的遇見開始。伴著秋風,乘著桂香,2021年10月28日,上虞市語文骨干教師研修團和王自文特級教師工作室的成員們來到了新華實驗小學。
相遇
美好的相遇從參觀校園開始。在余琴老師和聶寒瑩老師的引領下,老師們漫步在桂香彌漫的校園。從門廳神奇的壁畫到“想象力第一”的大石頭,從“真理之口”到“漂流瓶”,從“大風車”到“心愿小屋”,從“美林教室”到“魔鏡閱讀館”,美麗且富有想象力的校園環境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參觀途中,小小講解員用陽光活潑、落落大方的形象展現了“新小孩”的風采,贏得了老師們的贊揚。
相識
曼妙的相識從了解學校文化建設開始。胡建芳校長向參觀團的老師們介紹了學校的創新育人模式:近年來,新華實驗小學深耕“新小孩無邊界課程”,貫通五育融合;創新育人載體,推進“五有新小孩”培育;借助主題研修,助力教師成長;積極探索評價方式,以評價促成長。在學科教學、課程建設、德育研究、特色打造等方面成就顯著……通過胡校長的介紹,老師們進一步了解了校園文化。
相知
相遇于校園,相知于課堂。上午的第一節課,汪抒怡老師和202班的孩子們呈現了精彩的《敕勒歌》課堂。課堂伊始,汪老師通過“微課”向孩子們介紹了詩歌的寫作背景,一下子把孩子們帶到了千百年前的敕勒大草原上,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接著,孩子們通過自由讀、齊讀、老師指導讀等方式,不僅讀準了詩句,而且了解了“見”的古義。讀通了詩句,孩子們又拿出筆自主勾畫出詩歌中描繪的“敕勒川”、“陰山”、“天”、“野”、“風”、“草”、“牛羊”等景象,展開了想象,用生動的言語描繪出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最后,孩子們帶上動作,有滋有味地朗讀了詩歌,既讀懂了詩歌,又讀美了詩歌,讀出了詩歌的情感。整節課輕松愉快,孩子們在想象中、在朗讀中、在自主表達中,感受到了草原的遼闊之美。
第二節課由新華實驗小學陸智強老師執教的文言文《伯牙鼓琴》。高山流水覓知音,鴻鵠偉志頌千古。教學時,陸老師始終圍繞“知音”二字,通過建構話題“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引領學生初識“知音”,感知“知音”,探究“知音”,感嘆“知音”。最后,通過小練筆、拓展積累、聯系自身等交流活動,推動學生言語生命的勃興與高階思維的發展。
相惜
始于相遇,終于相惜。下午,來自王自文特級工作室的老師們圍繞上午的兩節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周德穎老師提出古詩文教學應關注朗讀,讀出梯度,讀出背景,讀出情感。陸錫炯老師深入探討了語文教學和文本學習的語言美、色彩美和風情美。王存老師提出一節精彩的語文課應當是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的有機融合,是文體本位和核心內容的精準定位,是支架搭建和思維發展的相得益彰。隨即,來自上虞的老師分享了自己的觀課感受,她認為汪抒怡老師的教學聯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把語文課堂和生活緊密結合,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最后,拱墅區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自文老師以兩堂課為藍本,為在場的所有老師進行了關于古詩詞與文言文教學的講座。他高度贊揚了兩位年輕老師敢于嘗試、敢于突破的研究精神,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古典詩詞帶來的美好體驗。他強調了低段古詩詞教學的三個核心任務:識字與寫字、朗讀與背誦、理解與想象,要讓學生在不同情境與場景中,誦讀、感悟、想象、提升。他還提出了文言文教學的六個意識——興在趣方逸;讀書切戒慌忙;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渠哪得清如許;為善如筑臺;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王老師高屋建瓴的建議,為在座老師們指明了古詩文教學的方向。
丹桂飄香季,戚戚別離情。每一次相遇都是幸福的體驗,每一次交流都能促進專業的成長,愿兩地教師都能在漫漫小語教學路中收獲進步,收獲發展。
杭州市新華實驗小學
張冠男 撰稿
邵博文 攝影
陳 青 審核
洪文珍 編輯
2021-10-29